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面部經絡穴位圖

面部經絡穴位圖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是和肺經關係非常密切的經脈。現代醫學中,大腸是承接小腸以上的直腸、結腸、盲腸,並以下連接肛門為終點的消化器官之一。然而,以中醫學而言,大腸是指從肚臍上約一、五寸的穴位開始,經直腸直通肛門的整個系統。大腸經發生異常時,會有牙痛、鼻塞、口乾渴、喉嚨腫等症狀出現。若壓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時,亦會有疼痛感。因為肺機能不好,所以皮膚會出現蒼白乾燥、失去光澤的現象;又因養份無法順利運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傾向。壓迫腹部的肚臍兩側及腰部時,會產生疼痛感。

本經一側 20 穴(左右兩側共 40  ),其中 15 穴分佈於上肢背面的橈側,5穴在頸、面部。首穴商陽,末穴迎香。

本經穴位:商陽穴、二間穴、三間穴、合谷穴、陽溪穴、偏歷穴、
                    溫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肘髎穴、
                    手五里穴、臂臑穴、肩髃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
                    口禾髎穴迎香穴




足陽明胃經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某些病症和咽喉、頭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足陽明胃經異常,主要反應在頭、面、鼻、齒、喉以及腦病,腸胃病、發熱病,有下列病候:胃痛、偏癱、時常打哈欠、聽大聲易驚嚇、心跳動快速、發狂、腹脹鳴叫、溫邪犯肺、感冒、發熱寒、流清鼻涕、流鼻血、口歪、唇生瘡、頸腫喉痛、易饑餓、胃中寒脹滿等。

本經一側45(左右兩側共90),其中15穴分佈於下肢的前外側面,30穴在腹、胸部與頭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厲兌。
                    下關穴頭維穴人迎穴、水突穴、氣舍穴、缺盆穴、
                    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
                    不容穴、承滿穴、梁門穴、關門穴、太乙穴、滑肉門穴、
                    天樞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歸來穴、氣沖穴、
                    髀關穴、伏兔穴、陰市穴、梁丘穴、犢鼻穴、足三里穴、
                   上巨虛穴、條口穴、下巨虛穴、豐隆穴、解溪穴、衝陽穴、
                    陷谷穴、內庭穴、厲兌穴

小腸經現代醫學而言,是位於胃和大腸之間,長七公尺以上的重要消化器官。胃部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一進入小腸,小腸即分泌腸液並混合其他的消化液,將食物完全融解為細小的分子,最後由小腸壁吸收。但在中醫醫學中,其所認為的小腸機能則稍有不同。小腸連接胃,胃部的水分和固態物會進入小腸;小腸門於肚臍以上附近的一個小洞,水份會由此流入膀胱,固態渣滓則進入大腸,而必要養分由脾膜所吸收。小腸經在消化機能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小腸經的機能衰退,會使身體不調和,並出現各種不舒服的症狀。如眼睛帶黃。耳朵重聽。臉頰、喉嚨腫痛。上臂至肘部呈現麻痺、壓迫疼痛的症狀。頭重、頭痛的感覺。若小腸經有異常時,壓迫後背腰部的小腸俞穴位,會感覺到似乎有硬塊。壓迫此處真的發現有硬塊時,可以刺激小腸經上的穴道,以減輕不愉快的症狀。

本經一側19(左右兩側共38),其中8穴分佈於上肢背面的尺側,11穴在肩、頸、面部。首穴少澤,末穴聽宮。

本經穴位:少澤穴、前谷穴、後溪穴、腕骨穴、陽谷穴、養老穴、
                    支正穴、小海穴、肩貞穴、臑俞穴、天宗穴、秉風穴、
                    曲垣穴、肩外俞穴、肩中俞穴、天窗穴、天容穴、
                    顴髎穴聽宮穴 




足太陽膀胱經是十四經絡中最長的一條經脈。膀胱經是通往頭、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幾乎已貫通全身的一條非常長的經脈,患足太陽膀胱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眼、鼻、頭頸、腰背、腦病、發熱症,有下列病候:癲癇、頭痛、項僵、腰背疼痛、眼病、股關節屈曲不利、彎膝時腿肚疼痛、痔瘡、瘧疾、神經衰弱、月經不調、目黃、鼻中流涕或血。

本經一側67(左右兩側共134),其中49穴分佈於頭面部、項部、和背腰部之督脈的兩側,餘18穴則分佈於下肢後面的正中線上及足的外側部。首穴睛明穴,末穴至陰穴。

本經穴位:睛明穴攢竹穴眉衝穴曲差穴五處穴、承光穴、
                    通天穴、絡卻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風門穴、
                    肺俞穴、厥陰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
                    膽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腎俞穴、氣海俞穴、
                    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
                    白環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會陽穴、
                    承扶穴、殷門穴、浮郄穴、委陽穴、委中穴、附分穴、
                    魄戶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關穴、魂門穴、
                    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肓門穴、志室穴、胞肓穴、
                    秩邊穴、合陽穴、承筋穴、承山穴、飛揚穴、跗陽穴、
                    崑崙穴、僕參穴、申脈穴、金門穴、京骨穴、束骨穴、
                    足通骨穴、至陰穴


現代醫學並無三焦這個名詞。中醫醫學則言:[司掌後天元氣之源]。腎是人天賦[先天之氣]的發源地,而三焦乃是人出生後,將經由食物而獲得的[後天之氣]吸收體內,並讓其循環內臟的機能。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三焦所成立的。上焦由脖子根部開始直通心窩處,包含主要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中焦由心窩開始至肚臍為止,包含消化系統。下焦由肚臍至恥骨終止,包含泌尿排泄系統。保持胸部及腹部的機能運轉正常是三焦經的主要任務。三焦經的穴道於心包經中已有提及,而上焦的膻中、中焦的中脘、下焦的陰交都是調節機能的重要穴位。三焦經的經脈發生異常時,身體會出現各種症狀,如重聽、眼角痛、喉嚨或臉頰痛。脖子、下巴、肩膀、手臂疼痛。又,中焦部份的心窩至肚臍的肌肉發硬,則是生殖器、泌尿器異常的徵兆。

本經一側23穴(左右兩側共46穴),其中13穴分佈於上肢背面的正中線上,10穴在頸、側頭部。首穴關衝,末穴絲竹空。

本經穴位:關衝穴、液門穴、中渚穴、陽池穴、外關穴、支溝穴、
                    會宗穴、三陽絡穴、四瀆穴、天井穴、清冷淵穴、
                    消濼穴、臑會穴、肩髎穴、天髎穴、天牖穴、翳風穴
                    瘛脈穴顱息穴角孫穴耳門穴耳和髎穴絲竹空穴





膽經是由頭部繞往身體側面,並達到腳尖的一條非常長的經脈。穴道分佈於頭部、臉、身體側部、下腹側部等,因此,頭部和側部是呈現症狀的主要地帶。膽經發生異常時,會出現眼睛帶青、缺少活力、手腕、腳踝莫名的疼痛等症狀。容易頭痛,並有沿著經脈出現側頭部至脖子、腋下至側腹、足外側等部位疼痛症狀。臉部皮膚沒有光澤,缺乏元氣。另外膽經發生異常時,會對肝經有不良的影響

本經一側44穴(左右兩側共88穴)。其中15穴分佈於下肢的外側面,29穴在臀、側胸、側頭等部。首穴瞳子髎穴,末穴足竅陰穴。
                    曲鬢穴率谷穴天沖穴、浮白穴、頭竅陰穴、完骨穴、
                    本神陽白穴頭臨泣穴目窗穴、正營穴、承靈穴、
                    腦空穴、風池穴、肩井穴、淵腋穴、輒筋穴、日月穴、
                    京門穴、帶脈穴、五樞穴、維道穴、居髎穴、環跳穴、
                    風市穴、中瀆穴、膝陽關穴、陽陵泉穴、陽交穴、
                    外丘穴、光明穴、陽輔穴、懸鍾穴、丘墟穴、足臨泣穴、
                    地五會穴、俠溪穴、足竅陰穴




督脈是人體奇經八脈之一。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六條陽經都與督脈
交會於大椎,督脈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故稱為陽脈之海

督脈循行:起於小腹,下出會陰,向後行於脊柱的內部,上達後項後
     風府,進入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至鼻柱.

督脈穴位:11穴,計28穴,分佈於頭、面、項、背、腰、骶部之
                    後正中線上。
                    長強穴、腰俞穴、腰陽關穴、命門穴、懸樞穴、脊中穴、
                    中樞穴、筋縮穴、至陽穴、靈臺穴、神道穴、身柱穴、
                     陶道穴、大椎穴、啞門穴、風府穴、腦戶穴、強間穴、
                     後頂穴、百會穴前頂穴囟會穴上星穴神庭穴
                     素髎穴、水溝穴兌端穴、齦交穴


任脈,奇經八脈之一,字,有擔任,任養之意。計二十四穴,分佈於面、頸、胸、腹的前正中在線,手、足三陰脈之海。起於會陰穴,陰陽相貫,任脈與督脈必相交,下交於會陰之間,上則交於唇。上至毛際曲骨端,內行腹內入胞中,是為經絡之海任脈為血海,又與胃脈相會,同時任脈、督脈、衝脈三脈同起於會陰,而任脈走腹部,督脈走背部,衝脈並少陰,分佈於胸中。明代《醫經小學》中奇經八脈歌訣:任脈起於中極底,上腹循咽承漿裡,陰脈之海衽所謂。 患任脈疾病者的病候:遺尿、遺精、腹脹痛、胃痛、呃逆、舌肌麻庳、疝氣。

任脈經穴11穴,計24穴,分佈於面、頸、胸、腹的前正中線上。

任脈穴位:會陰穴、曲骨穴、中極穴、關元穴、石門穴、氣海穴、
                    陰交穴、神闕穴、水分穴、下脘穴、建裡穴、中脘穴、
                   上脘穴、巨闕穴、鳩尾穴、中庭穴、膻中穴、玉堂穴、
                    紫宮穴、華蓋穴、璇璣穴、天突穴、廉泉穴、承漿穴

面部經外穴


四神聰穴         印堂穴          魚腰穴         上明穴       球後穴       太陽穴












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勵志歌詞

剛才正在做野的時候 , 收音機傳來這首歌曲 . 好有感覺 !


繼續努力........加油.............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人體穴位展示圖

人體經絡穴位展示圖


點擊以下各穴位可看穴位展示

手太陰肺經
穴位:中府穴雲門穴天府穴俠白穴尺澤穴孔最穴
            列缺穴經渠穴 太淵穴魚際穴少商穴




            解溪穴衝陽穴陷谷穴內庭穴厲兌穴 

穴位:隱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孫穴商丘穴三陰交穴
            漏谷穴地機穴陰陵泉穴血海穴箕門穴衝門穴
            府舍穴腹結穴大橫穴腹哀穴竇穴天溪穴
            胸鄉穴周榮穴大包穴

            神門穴少府穴少衝穴 

            支正穴小海穴肩貞穴臑俞穴天宗穴秉風穴
            曲垣穴肩外俞穴肩中俞穴天窗穴天容穴
            顴髎穴聽宮穴

                    通天穴絡卻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風門穴
                    肺俞穴厥陰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
                    膽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腎俞穴氣海俞穴
                    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
                    白環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會陽穴
                    承扶穴殷門穴浮郄穴委陽穴中穴附分穴
                    魄戶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關穴魂門穴
                    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肓門穴志室穴胞肓穴
                    秩邊合陽穴承筋穴承山穴飛揚穴跗陽穴
                    崑崙穴僕參穴申脈穴金門穴京骨穴束骨穴
                    足通谷穴至陰穴

            复溜穴交信穴築賓穴陰谷穴橫骨穴大赫穴
            氣穴穴四滿穴中註穴肓俞穴商曲穴石關穴
            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

            大陵穴勞宮穴中衝穴



            膝關穴曲泉穴陰包穴足五里穴陰廉穴急脈穴
            章門穴期門穴

                    中樞穴筋縮穴至陽穴靈臺穴神道穴身柱穴
                    陶道大椎穴啞門穴風府穴腦戶穴強間穴
                    後頂穴百會穴前頂穴囟會穴上星穴神庭穴
                    素髎穴水溝穴兌端齦交穴 

                     陰交穴神闕穴水分穴下脘穴建裡穴中脘穴
                    上脘穴巨闕穴鳩尾穴中庭穴膻中穴玉堂穴
                    紫宮穴華蓋穴璇璣穴天突穴廉泉穴承漿穴


這是為我自己而製作的一本學習經絡穴位的電子書,感謝Blogger給我這個平台與大家分享.希望這本書也可幫助有興趣學習經絡穴位的同學們.大家一起努力學習吧...衷心祝大家身體健康,生活美滿!!!

全方位經絡松筋保養療程:
面部經絡松筋美容
背部經絡松筋保養